1957年秋,我大学毕业,分至无锡本校,当史地科中国史教研组长臧云浦老师的助教,使我在学术生涯的起始阶段就遇到了一位好导师。臧老师对我要求很严:课前熟悉教学内容,阅读尽可能多的相关资料,课后辅导、答疑;平时系统阅读基本史籍,从《五帝本纪》起,通读《史记会注考证》。初始对繁多的注释很厌烦,但坚持下来,渐知这些注释的重要性,人们对史料研究的突破往往是从这些注释的对比着手的。这是臧老师一开始就为我养成了尽可能扩展自己史料视野的重要治学习惯。
学校迁徐州后,我继续当臧老师的助教,仍在其指导下坚持系统读《左传》等书。还自费订阅《光明日报》《历史研究》等,并经常去图书馆摘抄论著目录索引。我在阅读论著时,注意从资料、观点、存在问题,特别是阅读时产生的思想火花等方面做摘记,日后的研究课题往往是从这平时积累中产生的。这时期可以说是我后来从事史学研究的重要准备阶段。
1959年秋,我教“隋唐”,在备课讲课的基础上写了《隋炀帝不是暴君吗》,参与《史学月刊》关于隋炀帝是否是“暴君”的大讨论,被该刊1960年第3期摘登,使我受到莫大鼓舞。
1962年秋,在臧老师指导下,我为中文系新生上了一学期中国通史。我提前备课,将每周要讲的内容先给他试讲一遍,及时得到指导,使我较好地完成了任务。这为我后来独立开课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革”后期复课之初,由我为外语系上中国通史,后臧老师从校农场回来,我俩轮流给中文系开设中国通史。鉴于当时“书荒”,合作编写《中国历史大事纪年》。先经校印刷厂两次印刷,又于1977年春,由河南尉氏印刷厂两次印了二万册,作为内部教材向全国征订出售,除西藏、台湾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订购。1983年,增加编写人员,修改、补充,定名为《中国史大事纪年》,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印数达四万九千五百册,销售一空,可见其社会效应之大,实为当时文史专业学生藉以学习中国通史必备之书。之后,先是朱崇业老师协助对“官制”素有研究的臧老师编写内部教材《中国历代官制、兵制、科举制表释》,后经我参与修改定稿,于1987年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受到社会好评,“提要”收入新编《江苏通志·艺文志》。中国军科院主编《军事大百科全书》,特约臧老师和我合作撰写长词条《中国历代武官制度》。初稿文字量较大,就先在《学报》1989年第3、4期发表。
“文革”后期,中央军委组织编写《兵要地志》。徐州军分区魏裕功参谋与我合作编写《徐州地区历代战纪》,于1976年由军分区以内部参考资料打印成书。1978年冬,历史系与中文系联合举行第一届学术讨论会,我写成论文《徐州—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与魏参谋联名发在《学报》1978年第四期。我通过研究徐州历代战事,对地方史志产生了兴趣,先后发表《徐州名称略考》等文章,并在历史系开设选修课“地方史志讲座”,地方史志成为我的一个研究方向。
1977年冬,恢复高考,我校在省内率先恢复历史专业。1978年秋,历史系第一届本科生入学,第一节课是由我上的中国古代史,也是我第一次为本科生开课。1980年秋,我率先开设选修课“秦汉史专题研究”。1982年春,第一次协助臧老师指导秦汉史研究生。历史系的建立,不仅为我们搭建了教学平台,也为我们学术发展铺设了道路。1981年春,为开设选修课,给学生论文习作提供借鉴,写了《秦王子婴非二世兄子辨》。以后我许多论著都是与教学相结合的产物。
建系之初,我们鉴于主客观条件,决定以秦汉史作为教学、科研的重点。臧老师参与发起成立中国秦汉研究会,在系里建立秦汉史研究室,曾有老中青三代六人,颇为中外秦汉史学界所瞩目。我为开设选修课,决定撰写《秦汉史编年》,首先完成《秦史编年》,1986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起初,本想争取每年发文一篇,但随着备课的深入,不断发现新题材;长期被压抑的科研能量获得释放,写作欲望很高,可以说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菜市的”。1981、83年各有2篇,84年4篇,发在《学报》《中国史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上,我的学术生涯开始进入兴盛阶段。这时期,学生们是我构思的第一听众,臧老师是我文稿的第一读者和指正者。
1984年春,任历史系副主任,繁杂的行政事务并未使我放松学术研究,经常半夜起床,拥被写作。还应邀在宿州师专等高校兼课,参与学术会议,极其忙碌。功夫不负苦心人。1987年,和系里一批中年教师晋升为副教授。后虽被调出历史系,但1992年春,仍率先晋升为教授。其间多有学术成果面世,多次获奖,多次接受“央视四套”等学术采访,表明我学术生涯发展至顶点。
1999年初退休,由历史系返聘两年后,主要致力于继续编写《秦汉史编年》,我的学术生涯进入延续和总结时期。
2009年春,与江苏凤凰出版社签订《秦汉史编年》出版合同。该书不仅尽可能多地将前人对秦汉史的研究成果吸收进去,也将自己历年来对秦汉史研究的成果概括进去,是我学习研究秦汉史的总结性著作。
人生苦短,而我辈的学术生涯更短,但曾赶上受到老一辈专家教诲,我虽未成器,也非虚度,平生足矣。
作者简介:王云度,1935年9月生。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曾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农战史学会理事,江苏省社科规划专家组成员。主攻秦汉史,著有《秦史编年》《刘安评传》等。于《光明日报》《中国史研究》等发文七十余篇。获省社科三、二等奖各一项;省高校社科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一项;全国政府出版特等奖、文化进步奖各一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