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芳:方寸胶片上的诗意人生

发布者:朱炜发布时间:2018-04-15浏览:1474



阳光透过窗外的树枝投射进窗子,桌几上堆叠的旧报纸棱角分明;老式时钟滴答走着,挂历上剪下的小画,视力表,还有镜框里臧克家的亲笔回信……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排布在斑驳的墙面上,它们彼此应和着,无意识地混搭,却被美感统帅。初春的一个下午,校报记者走进云龙东院小区的这间老房子,拜访我校第一代摄影家李泽芳老师。

诗人臧克家给李泽芳老师的回信

一双亚光黑色浅口羊皮鞋,利落的黑色混纺裤,卡其色羊毛衫搭配素雅的真丝衬衫,花白的头发扎成细细的一小束,轻松自在地往脑后一夹,一种独特的优雅气质令人难忘。到访时,李老师正坐在客厅的扶手椅上翻阅着厚厚的影集,她热情地招呼记者落座,用一个下午的时间讲述她与摄影结缘的诗意人生。

李泽芳老师拍摄的我校数学系赵盛我教师在农村进行测量课教学(刊发于1976年《人民日报》)

李泽芳老师今年82岁,四川成都人,1985年入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1988年被录入《中国摄影家大辞典》(山东黄河出版社)、1992年被写入《中国艺术家传集》(四川辞书出版社),是江苏师大第一代摄影家。1961年,从原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调到徐州师范学院,先后在团委、党委宣传部工作,并在电教专业讲授《摄影技术与艺术》课程。1976年由她为学校师生拍摄的照片刊登在《人民日报》上,实现我校宣传工作的新突破。57年来,她拍摄了数以万计的照片,记录下师大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许多动人瞬间,见证了学校的砥砺奋进和发展变迁。


《星汉灿烂》,师大之光

这张照片的背后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那是1987年,一个冬天的晚上,住在师大东院家属楼的李老师正在家看电视,突然,家里又停电了。习惯性地,她和爱人一起出门去马路对面的师大校园里散散步。走到一间自习教室时,李泽芳老师隐约看到教室里面透出微微光影,走近一看,眼前的画面让她不觉停住了脚步。太感人了!每张桌子上都点着一支蜡烛,学子们正在烛光下专注地学习,烛光在黑夜里如漫天繁星,而窗中反射的光影,则让这幅星光图延伸到更辽远的远方。李老师回忆,这一幕震撼到了我的心,于是立刻转身奔回家拿相机,可相机刚刚拿来,地一下,教室来电了,我没有拍成,我想,停电是常有的事,终于,第二次停电的时候,我想都没想,抓起相机就往学校跑,《星汉灿烂》就是这样创作完成的。

《星汉灿烂》

说起李泽芳老师,今天的很多师大学生或许并不熟知,但一定都听过这张著名的照片:《星汉灿烂》,它先后获得过江苏在腾飞摄影艺术作品展览银牌奖、五省高校摄影艺术联展二等奖、今日江苏摄影艺术大奖赛佳作奖,并参加全国教师书法、绘画、摄影展览和江苏摄影五十年优秀作品展览,这也是李老师最喜欢的一个作品。

谈到对这张照片的喜爱,李泽芳老师说:搞摄影的人,头脑里始终会有根弦静绷着,我总喜欢在纪实中,寻找另外一些东西,而不是满足于单纯的记录,一张照片要在方寸之间容纳更多。正是对摄影艺术的极致追求和不断超越,才成就了一张张优秀的作品。


《面壁十年图破壁》,发现生活之美

翻开1983年《徐州师院》的复刊第一期,在第四版泛黄的纸页上,一张名为《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女生读书照引人注目,虽然过去了35个春秋,但照片的美感和张力却丝毫未减,反而随着时光流逝而愈发独特。

《面壁十年图破壁》

在这张照片中,一位女生扎着马尾辫,面对着书架读书,留给镜头的是专注的背影。她前面的两排书架上摆满了书籍,黑色的封皮和白色的书页错落有致,形成了极佳的节奏感,似乎是一排排阶梯,象征了书山有路勤为径。而照片的名字取自周恩来总理青年时代的诗句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1983年,该作品参加全国女摄影工作者影展,获得银牌,政协委员王光美同志在展览大会上对李泽芳老师表示祝贺,并拥抱了她,这是极高的荣誉。

说起这张照片,李泽芳老师回忆道:拍摄这幅作品,是在学校图书馆,我碰巧看见一个女孩正在低头读书,她前方的一排是国外杂志,排列得很有节奏感,我觉得通过背影去表现的手法,会让画面更加含蓄、有意味,于是就按下了快门。一张获得许多荣誉和奖项的作品就此诞生,照片上的诗意和灵动背后是李老师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独到见解。

李泽芳老师是技术派,却从不刻意地把玩技术,他始终认为所有的技术都应该是一种游刃有余的流露,为表达而服务,摄影归根到底,需要的只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一颗敏感而柔软的心。这也使得她的作品始终带有女性独有的优雅与从容,令人过目不忘。

1983年全国女摄影工作者作品展览上,王光美与李泽芳老师拥抱

如果说《星汉灿烂》是师大人的群像,那么《面壁十年图破壁》就是一帧婉约的写真,永远定格下那1983年的青春芳华,任凭岁月流逝魅力不减,愈发动人。

作家,是记录时代的一群人,他们用笔下的文字为人类立传。而能够为记录时代的人留存影像,也是一件及其神圣而幸运的事。


为记录时代的人留存影像


李泽芳老师为作家茅盾拍摄的照片

1977年,高考制度刚刚恢复,文科专业大学生想了解中国现代作家的情况却没有资料。基于此,徐州师范学院的几位老师商量后决定出一套教学参考书,邀约国内现代名家写自传,这就是后来的《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为了配合书中名家影像和签名的收集工作,1977年至1980年,李泽芳老师背着她那台120上海四型双反相机和三四公斤重的电瓶和摄影灯,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多个城市挤公交、穿马路,费尽周折,先后采访了包括茅盾、巴金、冰心、丁玲、艾青、臧克家、朱光潜、叶圣陶在内的现代文学名家300余人,行程上万公里,积累了大量的影像资料及素材。

李泽芳老师为作家丁玲拍摄的照片

虽然过程艰辛,但是李泽芳老师却极其珍视这段经历。她把每次的采访拍照都当成是经历一次精神洗礼,很多作家的经历也令她震撼。当年给丁玲拍照的事她至今仍记忆犹新。去拍丁玲的时候,她才刚刚从北大荒的牛棚里出来,回到北京,没有房子,无家可归,暂住在北京友谊宾馆。生活的艰辛没有把她压垮,70多岁的她,刚刚回京,就立刻投入到新的创作中。李泽芳老师说,照片对于这些作家来说也是珍贵的,他们欢迎我去拍照,记得丁玲收到照片后还特别满意,说我把她拍得很自然。我拍完照,会冲洗出来,挨个儿寄给他们,后来我注意到,不少作家在“文革”之后出版第一本书,所配作者影像,很多都是我在那个时期通过《作家传》为他们拍摄的。


在李泽芳老师的镜头中,作家们没有丝毫拘束和紧张,或翻书阅读,或眺望远方,职业特有的平静、从容和优雅在方寸之间自然流露,真正诠释了大师魅力。通过她的手,胶片获得了生命,定格下了永恒与诗意。

由李泽芳老师创作的4张照片发表在《高教战线》19851月第一期

技术和设备都是有限的,唯有艺术、思维和情感是无限的。这是李泽芳老师对摄影艺术的感悟,多年来也一以贯之。她是用自己的生命在拍摄,在照片的方寸之间写出了优美动人的诗意人生。

  

文字图片来源:《江苏师范大学报》2018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