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江苏师范大学迎来朝气蓬勃的2025级新生。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依托“老年科协”“致远工作室”“讲师团”等工作平台,组织老教授、老专家深入学院开展系列专题讲座,以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厚的学术积淀,为新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文化传承:在历史长河中锚定青春坐标
“徐州汉文化有着‘含蓄内敛’的意境、‘中庸和谐’的尺度与‘气韵生动’的神韵。”9月27日,商学院教室内座无虚席,校关工委常务主任、“讲师团”团长徐放鸣教授以“徐州汉文化的美学特质与当代传承”为主题,为新生开启了一场文化之旅。从《一饮尽千钟》到《大风歌》,从汉代三绝到汉式建筑,徐教授通过丰富案例,为新生锚定汉文化的历史坐标。他不仅系统阐释了汉文化的深厚底蕴,更以当代实践,引导新生在认知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大学阶段是奠定专业根基的关键时期。”9月29日,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讲座上,校“老年科协”会长、关工委“致远工作室”负责人杨绪敏教授的话语掷地有声。他提出“立体看历史”的治学理念,打破断代与专题界限,形成整体性历史认知。杨教授鼓励新生拒绝“躺平”,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脉络,涵育家国情怀。这场题为“明确人生奋斗目标,夯实事业成功基础”的讲座,为新生勾勒出清晰的成长路径。


学法指导:以科学方法开启高效学习之门
“学贵胜,不贵久”。10月13日,鲍继平教授在外国语学院的讲座上,深入阐释了“模块化胜学法”的内涵。这位退休教师用生动比喻将抽象学法理论讲解得浅显易懂,他呼吁新生将“认知”转为“行动”,戒除不良学习习惯。在互动环节,学生们踊跃参与,通过思考和问答感受主动学习的乐趣。本场“酌理胜学,强魂富才”专题讲座,为新生们绘制了一张科学学习的“学业导航图”。
9月15日,在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81岁高龄的校关工委“致远工作室”成员古敬恒教授以“汉语字词的文化思考与结构掌握”为主题,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语言案例,引导新生打牢基础、勤于思考。风趣的讲解让新生感受到汉字词中蕴藏的智慧与魅力。
9月18日,生命科学学院邀请退休教师冯照军教授以“生命奥秘”为主题,为新生带来了一场兼具职业启发与知识趣味的精彩分享。冯教授结合自身科研经历,通过揭秘企鹅抗寒机制、解析猎豹奔跑原理等案例,将动物分类与演化知识娓娓道来,激发了同学们对动物学的浓厚兴趣。他鼓励新生保持求知热情,主动探索奇妙的动物世界。



职业引领:用敬业精神照亮人生道路
9月16日,美术学院邀请校关工委副秘书长施春华,以“谈当代大学生的敬业”为主题,通过四位优秀校友的成长经历,生动诠释拼搏奋斗的敬业精神。他鼓励新生让奋斗成为青春最亮丽的底色。
9月15日,传媒与影视学院开展的主题为“坚守职业理想,提升专业技能,做一个优秀的新闻人”新生教育会上,学院关工委副主任刘行芳教授强调新闻传播学人才是“社会的瞭望者”,要坚守职业理想,提升专业技能。他引导新生坚守职业理想,提升专业技能,树立正确的新闻职业观。
10月13日,外国语学院邀请退休教师、中国译协“资深翻译家”王保士教授为俄语专业新生作了“语言,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伴侣”专题讲座。王教授从“一带一路”倡议的宏大背景切入,深刻指出语言是文化的积淀与心灵的窗口,外语人才是促进文明互鉴的“文化使者”。他勉励同学们既要锤炼语言基本功,更要拓展全球视野,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



校关工委联手各相关学院关工委精心组织的开学季“银龄讲堂”系列讲座,以智慧启迪青春,用关爱引领成长,不仅在全体新生心中播下了求真、笃学、敬业、创新的种子,更为他们的大学生活描绘出温暖而明亮的底色。(文/图:各相关学院关工委)
(一审:朱炜,二审:施春华,三审:徐二荣)

